首页 > 人物>>

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技艺——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程苗欣

时间:2019-05-28 11:30:19  来源:  作者:


程苗欣正在指导学员□ 者赵海涛
    日前,在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孟家庄社区缂丝艺术馆内,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程苗欣正一手执梭,一手拨丝,在缂丝机上精心织造。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姑娘,不仅从传统缂丝文化中汲取营养,还推陈出新,让缂丝这门古老艺术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一双巧手织起千丝万线

    春意盎然的《梅鹊争春图》,意境高远的《青碧山水图》,色彩分明的《花开富贵图》……在缂丝艺术馆的作品展示厅,一幅幅精美“画卷”图案逼真、色泽艳丽。其实,这并非是“画”,而是程苗欣用我国传统丝织技艺———缂丝织造出来的作品。
    据了解,缂丝是一种以蚕丝、金线等为原料,采用“通经断纬”的技法织成的双面平纹织物,工艺繁杂,花纹图案如镂刻一般,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织中之圣”。因完成一件缂丝作品,短时需半年,长则需两三年时间,因此民间又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也因为经得起摸、擦、揉、搓、洗,所以又有着“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盛誉。
    “以前老人们织的时候,我常围到边上看,时间久了,就特别想试试。”这个念头在程苗欣的心中如种子一样扎了根,并推着她不断向前。
    学习的过程总会遇到很多困难,程苗欣反复琢磨,不断查阅资料,再加上有小时候编织、刺绣的底子,程苗欣的缂丝技艺进步很快。
    “我从酷爱的花鸟等简单图案开始学习,一点一滴的摸索积累。直到2005年,才尝试做大幅作品。”程苗欣说,为了更好地了解丝织文化,她还多次到苏州、四川等地参观学习。如今,她已经熟练掌握了缂丝织造这门古老的艺术。
    做缂丝文化的传播使者

    2010年,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程苗欣成立了定州缂丝文化研究会,2016年创办了定州缂丝展览馆,秉承郭氏祖传缂丝技艺,使用木制缂丝机成功复制出宋代缂丝艺术品。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缂丝艺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且越来越受欢迎,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甚至还吸引了来自俄罗斯的外国游客。”谈及缂丝近年的发展,程苗欣十分高兴。
    面对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程苗欣在坚持缂丝传统制造工艺的同时,也不忘创新,“缂丝的用途很广泛。”程苗欣说,她缂织的《牡丹图》《蝶恋花》等作品,除了用于鉴赏和收藏,还可以用到服饰、手卷、手提包等制作中。
    同时,为传播缂丝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缂丝,程苗欣积极参加国内举行的各类民间艺术展。河北省民俗文化节展演、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会展演、中国·台儿庄(山东)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京津冀文化创意博览会、首届东北亚文化艺术博览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河北之夜”主题活动上,程苗欣还现场演示制作,将缂丝技艺再次展现在世界面前,吸引了众多外国嘉宾目光。
    在推动缂丝展示交流的同时,程苗欣也收获了众多荣誉、奖项。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荣获“文化传承品牌”奖,河北省家庭文化网络展评巧手奖,河北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演“金奖”,第六届河北省特色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银奖、铜奖。2018年,程苗欣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将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长期以来,程苗欣一直致力于将缂丝技艺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但仍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
    程苗欣告诉记者,缂丝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般包括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等16道工序。“缂丝织造易学难精,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掌握一些基本功。同时,想要学好还得具备一定的天赋。”程苗欣说,枯燥单一的学习,对初学者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要真正掌握各种技巧,没个三五年根本不行。
    为把缂丝技艺传承发扬下去,2010年,程苗欣创建了定州缂丝传习所,让自己的女儿和很多农村姑娘学习缂丝技艺,把她们培养成为心灵手巧的缂丝技师。
    “女儿已经学了七八年了,缂丝织造艺掌握的还不错,你看这些都是她的作品。”在作品展示厅,程苗欣指着郭飞荣获河北省特色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铜奖的作品《一品文官补子服》,脸上满是骄傲。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缂丝,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程苗欣还多次参加“非遗进校园”讲演活动,曾到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讲解缂丝技艺的制作过程,还为孟家庄小学捐赠缂丝机,定期开展缂丝技艺授课,手把手指导学生们动手体验,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缂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代传承人的肩上,都扛着继承和发扬这门手艺的担子。”程苗欣说,“缂丝的发源地是定州,决不能让它失传,我要带着振兴家乡文化的责任感,努力做好缂丝,并让更多的定州人掌握缂丝技艺,将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