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州要闻>>

书写脱贫攻坚定州篇章擘画乡村振兴美好蓝图

时间:2022-09-06 10:24:55  来源:  作者:

 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2.3%下降为0,“两不愁三保障”动态清零,产业就业帮扶全覆盖;
    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2301元提高到2021年的13229元,到户帮扶成效明显,脱贫群众满意度较高;
    2018—2021年连续四年在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取得“好”的成绩,我市经验做法80余次在中央、省级媒体刊登;
    自主研发的“定州市扶贫脱贫帮扶责任人管理平台”成功申请国家级软件专利著作权;
    ……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把抓好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大扶贫格局,高位推进,夯实攻坚责任,挂图作战,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闯出了一条具有定州特色的非贫困市(县)脱贫攻坚路子。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群众获得感增强
    崭新的平房,洁净的院落。看着自家的新房,开元镇孔庄子村脱贫户南增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危房改造资金补贴了2.5万元,我们基本上没花钱,还通上了自来水,改建了厕所。”南增强的姐姐南增辉激动地说。
    我市把危房改造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精准识别,严格程序,扎实推进。2016—2019年累计改造危房59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2户,发放补助资金502.8万元。
    近年来,我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健全完善“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监测预警、排查处置、运行管护长效机制,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房”,吃上了“放心水”,走上了“通畅路”。
    作为“造血式”扶贫的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措施。我市健全贫困生资料数据库,累计资助8511名贫困家庭学生,落实资金1339.8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应学在学。实施105所薄弱学校改造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校舍20.5万平方米,投资近2亿元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由教师进行“一对一”包联,2018年以来共有257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考入大学。
    大病有补助,得病不再愁。我市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让贫困群众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真正做到让每名贫困群众有“医”靠。建立完善市乡村一体化“十统一”管理,全市建成22个乡镇标准化卫生院、489个村卫生室,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报销结算5.5万余人次,报销费用超过1.4亿元,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超过90%,贫困群众慢性病鉴定、办卡、服务实现全覆盖,累计为贫困群众代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超1040万元。
    扶贫“兜底”,群众“有底”。我市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加大农村低保扩面力度,开通低保、特困办理“直通车”,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现应保尽保。2016—2020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5次提标,农村低保标准由2800元/年提高到4416元/年,贫困低保对象农村低保补差额度由每月每人130元提高到339元,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贴标准由每年每人3000元提高到5748元。牵紧产业“牛鼻子”鼓起群众“钱袋子”
    初秋时节,天一亮,东旺镇东旺村脱贫群众肖要楼已经把羊圈里100多只羊赶到地里放养。“小羊就是我家脱贫致富的法宝。”肖要楼高兴地说。
    在全市精准扶贫工作中,肖要楼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干部为其办理了低保,给孩子申请了教育救助。
    了解到肖要楼想发展养殖业但苦于没有资金时,帮扶干部又帮他申请了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肖要楼发展养殖业,一年就把本金赚了回来,现在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日子越过越红火。

    找准好路子,鼓起钱袋子。我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搭台、群众唱戏,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超过2.3亿元,统筹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组合拳”。
    扶贫要从“输血”转向“造血”,产业扶贫是核心和关键。我市累计投入1.3亿元,依托市供销系统和20余家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量化折股、资产收益和到户种养项目104个,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3轮产业全覆盖,累计产生收益超过2820万元。依托我市农业产业优势,积极发动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9个,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长效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对452户贫困户实施帮扶。
    就业扶贫既是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之策,也是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减贫工作的关键之举。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全员动态跟踪走访,精准建档立卡,累计开展以“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专场招聘会50余期,为4291人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实现脱贫劳动力就业4376人。
    建立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以“百企帮百村”扶贫专项行动为依托,累计组织动员255家各级各类企业(商会)开展结对帮扶,通过产业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公益扶贫等形式参与脱贫攻坚,帮扶金额达到6800余万元。
    筑牢“防火墙”确保防返贫致贫“零风险”“刚摘掉穷帽子,没想到一场大病又让我几近绝望,多亏政府给我们上了防贫保险,保险公司赔付了77000余元。”东旺镇大王庄村脱贫户王彬说,正是这种真金白银的救助让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2019年,市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设立精准防贫保险,每年由市财政拨付470万元专款作为防贫保险金,按每人每年50元保费标准为全市10%左右的农村人口购买保险,重点救助有返贫致贫风险的非高标准脱贫户和非贫困低收入户。
    王彬就是精准防贫保险的受益者。王彬由于常年患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家中主要经济来源是几亩土地的租金,父亲王拴良平时打零工,收入勉强糊口,在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后,一家人总算脱贫了,但依然存在返贫风险。脱贫后不久,王彬又被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医疗费用24.3万元,医保报销15.3万元,个人自付还需9万多元,这项巨额支出让本不富裕的家庭举步维艰。正当王彬一筹莫展时,保险公司上门,经过入户核查、财产信息比对、村民代表评议、公示等程序后,王彬一家收到了7.706万元的精准防贫保险救助金。
    市乡村振兴办四级主任科员胡倩介绍,我市设立精准防贫保险,目的就是有效避免非高标准脱贫户和非贫困低收入户返贫致贫。2019年以来,我市共发放精准防贫保险金508.01万元,292户非高标准脱贫户和非贫困低收入户因此受益。
    描绘“新图景”平畴沃野满目新
    走进杨家庄乡水磨屯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文化墙精美别致,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这一切得益于该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整治。
    近年来,水磨屯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头等大事,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在道路两侧栽植海棠、红枫等乔木300余棵,盘活2处闲置宅基地建成小广场、小菜园,加宽中心大街,新装路灯60盏,建造2200多米小花墙,不断提升农村“颜值”。
    “这条路以前没有这么宽,错车都困难,道路两侧各加宽一米后,人们出行更方便了。”村民李跃林看着加宽后的中心大街兴奋不已。
    水磨屯村只是全市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做好防返贫监测帮扶,因地制宜、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奋力攻坚,精心描绘农村新图景。
    以产业振兴促乡村振兴。统筹使用4712万元衔接资金,其中3298万元用于支持13个优势农业产业项目,砖路镇、大辛庄镇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名镇,东亭镇东亭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投资1414万元用于支持31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新建“四好”农村路77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铺设农村污水管网28公里,绿化5.3万平方米、植树4.7万株,打造国家级和省级森林乡村12个、美丽乡村18个。
    着力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全域27万户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新建公厕180座、改造户厕2.1万座,改造升级电网150公里,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良好。高蓬镇钮店村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6部门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重任在肩担使命,砥砺奋进正当时。我市将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