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文化>>

一生一世“秧歌情”

时间:2013-06-07 10:06:15  来源:  作者:

 

张春红杜宪
在采访定州秧歌戏的传承人之前,记者了解到,这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曾经在田间地头无比红火的唱响过,那阵容绝不亚于今天大歌星的演唱会。但是斗转星移,饱含了大量民俗和人文信息的定州秧歌戏今天的发展却日渐式微,对这一古老艺术的抢救、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对定州秧歌戏始终不离不弃,如今已年过古稀的他,依然盘算着如何让这门民间艺术走得再远一些,他就是定州秧歌戏的传承人───张占元。
因为喜欢所以创作
张占元是东亭镇东亭社区的一位普通农民,精通定州秧歌戏的音乐、板式、唱腔、打击乐伴奏,通晓各行当的演唱技艺。他整理编创了许多秧歌戏资料和剧目,导演了许多新节目,着有《定州秧歌音乐、板式、唱腔》、《定州秧歌回忆录》、《定州秧歌传统剧目选集》等。2004年,他导演并设计的秧歌戏《扒糕情》,其设计唱腔荣获文化部第十三届“群星奖”;2005年,表演唱《社区就是一首歌》的设计唱腔获河北省社区文化月展演一等奖;2010年,《定州秧歌史料》在第三届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张占元老人屋内陈设简单而有序,一张小木床,一张小方桌,一个装满书的柜子,桌上的水壶呼呼地冒着白气。老人虽衣着朴素,但他身上那股热情和精神气儿颇能感染人。
72岁的张占元,是活跃在今天定州秧歌戏舞台上年龄最大的,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张老师”。谈话间,记者看到桌上放着一摞厚厚的稿纸,随手翻阅时,惊奇地发现,稿纸上全部是端正的手写体!里面记载了定州秧歌的剧种、唱腔分类,还有一些演出的剧目。从那精心制作的封面、清晰的目录和厚厚的资料可以看出,整理者对它的无比热爱。张占元笑着说:“定州秧歌戏很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是大文豪苏东坡在定州做知州时,发现农民插秧时随口哼唱着一种小调,精通音律的苏东坡将词曲收集整理后,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定州秧歌戏。”《定州秧歌史料》一书,是张占元花了5年时间完成的,100多万字的大部头,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老人来说,其艰辛可想而知。“我这辈子爱秧歌、唱秧歌、写秧歌,秧歌戏早成为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从老人坚定的话语中,再次感受到他对秧歌的挚爱深情。
不辞辛苦发扬传承
“耍秧歌,就要演绎一切的美,抬头阳光美,踏步大地美……”说着秧歌戏,老人的神情如同桌上的水壶热情四溢,似乎走进了属于他自己的那个秧歌世界里。
“从1963年我就开始创作秧歌现代戏,《夺印》、《朝阳沟》、《杜鹃山》……那时演出时的场面才叫火爆。”说着当年演出的场景,张占元老人仿佛回到了从前,脸上写满兴奋。
今天,研究演绎了50多年秧歌套路的张占元,虽然年过七旬,但却没有松懈下来,反而更加忙碌地谱写秧歌。张占元老人现场演唱了一段,表演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他把秧歌戏“刚、柔、美、土、犷、火”的特点,演绎地炉火纯青,让在场观众深切体会到定州秧歌的独特魅力。
张占元说,“定州秧歌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代代相传的资料几乎没有,搜集整理这些资料不为别的,只为我们的文化根基不要被遗忘到角落里,让后人能更好地了解秧歌。如果失传,那就太可惜了!”抚摸着文字资料,张老师感慨万千。
为了秧歌奔走一生
定州秧歌剧团经过三起三落,许多优秀演员改行干了别的,但是张占元却爱了一辈子、唱了一辈子秧歌戏。他说,“只要一说起秧歌我就来精神,吹、拉、弹、唱、写样样都行,只要让我干这行就开心。”
谈及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占元既高兴又感觉压力大。他说,“我正在写文字资料,力图把音乐、板式、唱腔以及剧目留下来,但是当务之急是要留下影像资料,我数了数,现在能唱几句秧歌戏的大概只有30来人。另外,我还希望打造一些秧歌名牌剧目,不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把我们定州秧歌推向国内外。”
“现在,定州秧歌戏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张占元无奈地说:“不怪年轻人不愿意学,现在定州秧歌没有市场,没有名牌剧目,根本吸引不了年轻人。可我不会灰心,等打造出来一个名牌剧目,拿着它上中央电视台演出,一准有人来学。我现在免费教大家,不为别的,就是不想让秧歌就这样消失了。”无论录制影像资料还是开办学校都需要钱,对于张占元来说这谈何容易,而张占元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全部奉献给他钟爱的定州秧歌戏……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