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南地北定州人>>

留住时代的画家

时间:2010-05-14 10:26:16  来源:  作者:

——记定州籍著名画家王新民

  王新民:1940年出生于我市开元镇杨庄屯村,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同年应征入伍,1984年转业到天津文化局工作,现定居北京。在部队期间主要从事文化工作,曾荣立三等功。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北京油画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军、全国及省市美展并获奖,其个人传略被《中国艺术家名人录》《中国民间艺术家名人录》《世界华人艺术家名人录》等20多部出版物收录。

  他,擅长写实油画,他的人和他的画儿,都饱含纯中国的典雅古风,蕴藏着淳朴的泥土芬芳。
  他,又是一个非常单纯的艺术家。他说:“给我音乐和颜料,我在房子里几天就能画出一批作品!”
  他,钟情于下乡,“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画画”是他的人生信条。每年都到农村采风,虽离开故乡60多年,但他内心深处那浓重的乡土情结总挥之不去,小路上慢慢走来的驴车、包着红头巾的女孩、满脸皱纹的老太太背着戴虎头帽的小孙子……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乡村画面,在他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就是定州籍著名画家王新民。
  3月的一天,迎着明媚的春光,我们一行对他进行了采访,在3个多小时的交流中,他的淳朴和对艺术的执着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
众人眼中的“小画家”
  王新民出生于1940年,从小跟姥姥长大,很长时间住在大姨家。他的大姨夫是远近闻名的裱糊匠,画炕围子、糊顶棚、剪纸,红白喜事时糊纸人、纸马等样样在行。受大姨夫的感染,他对画小人儿格外感兴趣。大姨夫也时常手把手地教他画画儿,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艺术的种子。回到家,他用盖房时流出来的白灰,在干打垒的土墙上画小人儿、小马,邻居们看了都说:“这小孩儿画得还真带劲儿!”,听到别人称赞自己,他的心里美滋滋的。
  1952年,王新民从石家庄转入保师附小学习,在学校组织的入学测试中,他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听说他会画小人儿,一位姓马的老师当即拿了几张白纸让他画。时间不长,他在白纸上画满了形态各异的大马、大车,马老师一看就惊呆了,大声对其他老师说:“快来看,这小孩儿真是个‘小天才’!”看了他画的画儿,在场的其他老师都夸赞他是个小画家。王新民当时虽不懂什么是画家,也不懂什么叫小天才,但听到老师们的表扬,心里乐开了花。
  就这样,在周围人的表扬中,他对美术的兴趣更浓了。从小学到中学,他酷爱上美术课,并参加了学校的美术小组,在薛树森、张维治等美术名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和同学们到保定莲池、西郊一亩泉等地画风景写生,了解了众多世界著名画家,大大开阔了眼界。初中毕业时,他如愿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接受系统专业的美术教育,为今后的美术创作打下扎实基础。
  军旅生涯创佳绩   
  1961年,王新民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从炮兵团某连指挥排侦查班的计算兵到无线电兵、文书、机要保密员、文化干事、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直到198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在24载军旅生涯中,他虽变换了多个岗位,但都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认真负责,并以在部队文化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绩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
  在担任连指导员时,王新民所在的连队接受了500亩水稻种植任务。他带领全连战士种水稻,冒着早春地里的冰碴,赤脚跳进秧田里和战士们一起育秧。夏天,冒着滂沱大雨跳进月牙河里去堵口子,水稻成熟后,他在灰尘弥漫的打稻场上日夜奔忙,最终连队以炮兵打坦克射击满堂红,水稻总产32万斤的优秀成绩被评为全军标兵连队。
  同时,他发挥自己的美术专长,发动全连干部战士,利用业余时间,拿起画笔创作美术作品,促进连队文化建设。不到一年,整个连队便创作

|<<<<<12>>>>>|
了百余幅美术作品,部队周边十里八乡的大姑娘小媳妇都到连队来要剪纸、学剪纸……
  后来,军区对他所带连队文化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编辑出版了画册,专门拍摄了电影。在第六届全军美展上,仅他所带的连队一下就入展24幅作品,就连办的黑板报都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美术馆,这在建军史上还是第一次。为此,他所在的炮兵团党委为他记个人三等功一次,为连队记集体三等功一次。时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魏巍指示:“这个连队的指导员没有军区的指示不准调动。”
留住时代的画家
    1984年,根据工作需要,王新民转业到天津市文化局,在文化电影处分管美术工作。对他来说,这是个既熟悉又对口的工作。他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分管工作。为留住当时天津八位著名老画家的资料,他逐一录制了这些老画家作画的全过程,得到文化局领导的高度肯定。
  工作之余,他潜心钻研玻璃嵌画,为全国美术展览搞创作,在三四平方米的厨房里完成了多幅80×100cm的美术作品,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市级美术展览并获奖,中国学术报对他的玻璃嵌画技法进行了专门介绍。
  2000年,他从文化局退休,但他没有就此止步,进行美术创作的热情更高了。
  王新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有着别样的感受。在他看来,画家只有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创作,带着感情作画,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就在很多画家往城里跑时,他却一反常态,一头扎向广阔的农村,扎向那偏僻的山沟沟,创作出一幅幅富有浓厚农村生活气息的作品。“大树底下”“石碾”“小院”“村口”“串亲”“晌午”“金色的秋天”“丰收时节”“万事开头难”“在果园里”等一批农村题材的美术作品问世后,受到中外美术爱好者的喜爱,在市场上备受青睐。一位台湾的收藏家看到他的作品后,一次就订了150幅画;一位香港商人看到了他的版画“水月观音”后,一次就订了他几十幅……到目前已有三百多幅美术作品被国内外美术爱好者购买和收藏。
  欣赏王新民的作品,仿佛又回到了农村,回到自己久别的故乡,勾起人们对六七十年代生活的无限遐想,他也被业界誉为“留住时代的画家”。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军、全国及省、市美展并获奖,作品《幸福与健康》参加全国美展,《边寨军民鱼水情》获少数民族画展一等奖,水粉画《果园比赛》入选全军美展……
  王新民在艺术之路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虽然定居在北京,但他情系故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去年,听说我市要建设河北文博园时,心里十分高兴,怀着激动的心情创作了“定州开元寺塔”和“美丽的家乡”两幅油画,并主动与市委、市政府联系,为我市无偿捐献了国画、剪纸画、油画、《定县志》等66幅作品和收藏品,为家乡建设出力。对此,他深情地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把这些作品捐献给家乡,只为家乡的发展干点儿事,因为‘艺术本来就是全人类的’。”
  对家乡的发展,他充满信心地说:“定州是一个有着众多名胜古迹的古城,要切实发挥文物旅游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展文化活动,用文化搭台唱经济大戏,定州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记者 李志超 杨跃平 张旭亚

|<< <<<12>>>>>|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