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丽乡村>>

妙笔绘美景乡村换新颜———清风店镇罗家庄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时间:2018-06-27 09:22:23  来源:  作者:

        漫步幸福路,青砖黛瓦的建筑错落有致,青翠欲滴的金叶榆随风摇曳,图文并茂的文化墙生动有趣。温馨干净的农家小院里,老人们满脸幸福的在一起唠着家常,孩子们在宽敞的文化广场里嬉戏玩耍,农闲的人们伴随着响亮的鼓点扭起了秧歌,这里就是清风店镇罗家庄。环境建设提升人居品质
    曾几何时,罗家庄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十分突出,再加上村中道路年久失修,村民生活出行极不方便,严重影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
    2016年,村党支部把缓解“行路难”作为解决民生的大事,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了一条长700米、宽7米的主路,并硬化小街小巷道路3000余米。在道路硬化的同时,还栽植了金叶榆、紫叶李等树木1000余棵,绿化面积达3000余平米,并投资30余万元安装了120盏高标准太阳能路灯,投资50余万元,重建了高标准村委会办公场所,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给村民们创造了一个宜居宜业的好环境。
    环境整治三分建、七分管,只有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整治成果才会巩固下来。
    “我们制定了严格的环境卫生保洁机制,成立了专门的保洁队伍,新建了垃圾中转站,一户配备一个小垃圾桶,街道上还有垃圾固定投放点,形成垃圾天天有人清的良性循环机制。”罗家庄村委会主任刘占英说。文化建设助推精神文明
    扎堆儿闲聊、蹲院儿纳凉……这是过去罗家庄农闲时节生活的写照。可如今,随着文化书屋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里边“充电”。
    在农家书屋,约60平方米的屋里,崭新干净的书桌、摆放有序的椅子,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近2000册各类图书,《果树种植技术大全》《蔬菜病虫害防治》等“农”味十足的图书整齐的摆放书架上。
    “村里的农家书屋里有不少书籍、报刊,环境也不错,我一有空就会去那里。”村民刘占兵吃过早饭,就提着一个大茶杯,到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农家书屋去学习致富技能。
    “不光农家书屋里可以看书,街上的文化墙内容也很丰富哩,有时候我还带着孙子、孙女一起看,给孩子们讲文化墙上的故事和好人好事。”村民刘印甫说。
    “村街道绘制了孝贤、勤俭、中国梦等文化墙,村民一出家门就能看到。”罗家庄村两委干部刘会哲说,该村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家训智慧,精选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绘制文化墙,图文并茂展示弘扬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促进了良好民风村风的形成。
    “要面子,更要里子。”刘会哲说,近年来,罗家庄村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农家书屋,文化小院、文化广场等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极大地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移风易俗提升文明素养
    “一场白事,吃喝自不用说,披麻戴孝扎纸彩,吹喇叭请演出,帮忙的、奔丧的,忙活上三五天,一场下来好几万元,实在可惜。”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周海宾说。
    如今,这种现象在罗家庄村已经成为了过去。一场场既文明简约又有强烈仪式感的红白事,成为乡村热点和美谈。“5月底父亲去世,在红白理事会的操持下,陋习都改了,办了一场既庄重又简朴的仪式,按一桌300元算,以前办席就要1万多块钱,整体下来要3万多。”村民刘志坚说,“如今,前后只花了1万多块钱,全家人特别满意。”
    今年,罗家庄党支部开始着手整治红白事大操大办陋习,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取消流水席、减少吹鼓手等,大力倡导婚事简办,提倡厚养薄葬。他们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理事守则》,在充分尊重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压减办事天数、规模和宴席桌数、标准。
    “事前打好‘预防针’,事中控好‘支出量’,事后算清‘节支账’。”周海宾说,按照规定,村民在办事前要到村委会说明情况,而理事长则会主动上门服务,对于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情况,会耐心提出整改意见,劝导纠正。
    农民从最初的犹豫,到后来的半推半就,再进到现在的齐声叫好,罗家庄村“两委”和红白理事会树立了威信,增加了工作抓手,提高了为农服务的能力。本报记者聂资滨、牛勇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