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习近平>>

我们和总书记面对面 | “粮食生产是总书记时时放在心上的大事”

时间:2023-05-15 11:23:37  来源:  作者:



绿油油的旱碱麦长势喜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崔上 摄

受访者:

杨东进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民

郭凯 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

刘玉锁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党支部副书记

杨东进在麦田里,观察旱碱麦长势。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代晴 摄

“我正在地里拔着麦蒿,一抬头,总书记已经走到跟前了。我当时的心情啊,别提多激动了!”说起当天见到总书记的情形,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民杨东进难掩心中的喜悦。

初夏时节,风吹麦浪,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麦田绿油油的,焕发勃勃生机。5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当地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等情况。

“总书记特别亲切,问得也特别细,麦子的产量是多少?种一亩地的成本是多少、净收益又是多少?种地的年收入是多少?全家人的总收入能达到多少?”杨东进说。

一听总书记问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事儿,杨东进说,自己一下子就不紧张了,一一做了回答。他说一亩地产量大约500斤,净收益二三百元,自己种着32亩地,加上夫妻俩打工等收入,一年下来家庭收入能有9万元。

“我感觉总书记特别关心农业。”杨东进说,“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我们更得加油干,多打粮、打好粮。我相信,今后我们的农业收入会越来越高,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




黄骅旱碱麦,有着2000多年的种植史。这里地处渤海沿边,冬春干旱少雨,土壤盐碱化程度高。旱碱麦一般头一年10月份播种,来年6月份收获。

为了克服盐碱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当地不断进行良种选育工作,40多年来先后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三个自主研发品种。

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接受采访。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崔上 摄

“我向总书记汇报了旱碱麦不同品种的特性,带他看了由旱碱麦面粉加工制作的面花、馒头等手工食品。总书记夸我们的面花有特色。”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说。

沧州旱碱麦种植面积共100.2万亩,其中黄骅旱碱麦种植面积61.8万亩,2022年,沧州市旱碱麦总产量22.37万吨。旱碱麦品质好、麦香足、口感佳,基于此,当地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面花、面条等特色旱碱麦产品,在京津冀市场广受好评。

“总书记肯定了我们旱碱麦的种植工作。接下来,我们要积极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结合区域特色,加大作物品种筛选、培育工作,提升耕地质量,增加配套技术,提升旱碱麦的产量和盐碱地的产能,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农业科技人员的贡献。”郭凯说。



后仙庄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接受采访。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崔上 摄

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麦种植面积大约7600亩。目前以散户种植为主,有分散经营户709户、2600多人。

“总书记来到我们村视察,询问旱碱麦的品种、产量,以及农户的实际收入,让我们觉得特别接地气,一点都没有距离感。”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

“总书记两次强调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可以看出粮食生产是总书记时时放在心上的大事。”刘玉锁说。

总书记的话,让刘玉锁有了“主心骨”,对于今后的工作他的干劲更足了。他说,将带领全体村民进一步改造盐碱地,推广旱碱麦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带领大伙儿把日子越过越好。

 (记者 代晴 崔上)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