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净众院塔基地宫发现者石明胜:让千年国宝重现天日

时间:2017-09-22 12:45:57  来源:  作者:

 

           净众院塔基地宫内出土龙首莲纹大净瓶等文物时的情形。资料图。
□本报记者程文昭、张晓红
    日前,定州博物馆试运行,广大市民争相参观,都想亲眼目睹“国宝”定窑白釉龙首莲纹大净瓶的真容。净瓶高60.5厘米,器身刻有莲花瓣图案,端庄秀美,纹饰精细流畅,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件老窑定瓷佳器,属“国宝级”文物。据专家考证,这件文物生产于公元995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1969年,这件白釉龙首莲纹大净瓶及一大批珍贵文物出土于净众院塔基地宫。这些“宝贝”能够重见天日,源于我市一位普通市民―――石明胜。9月19日,记者在定州文庙采访到这位地宫的“发现者”,听他讲述地宫的发现、发掘过程。
    今年75岁的石明胜,不仅是净众院塔基地宫的发现者之一,还参与了地宫文物的发掘工作。
    “我清晰地记得,那是1969年11月30日上午,我正带领生产队的社员在中山汉墓南侧平整土地。”对于当年发现地宫的经历,时任李家湾社区生产队二队队长的石明胜记忆犹新,“地宫所在的那块地是我们生产队的。由于那块地比周边耕地高,南边还有一个水沟。冬天地里的农活少,我就想带领大家用高处的土把水沟填上,可以增加点耕地。”
    石明胜和社员们一起挖土、取土。挖着挖着,田地里突然多了许多青灰色的碎砖头。大伙儿议论着,这可能是先前有人扔的杂物垃圾。于是,他们把碎砖头清理干净后,继续向下取土。
    而就在此时,他们脚下隐约出现了一道单砖平砌的墙壁。“先停停!先停停!”石明胜对社员说,“咱定县可是古城,你看这墙上还刻着太阳光似的花纹,肯定是文物,咱们不能动了,必须立刻通知博物馆。”
    他们立即将情况报告给当时的定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从事多年文物研究、时任县博物馆馆长的刘殿庚一听,迅速带领技术人员赶到现场。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认真勘测后,沿着石明胜他们清理出的墙壁,小心地开始了保护性挖掘。
    没多久,在距离地面1.5米处,工作人员发现了墙后有两扇石门,石门上各有辅首,石门还用一把大铁锁锁着。然而,铁锁经过近千年的岁月,早已腐朽,稍一抚摸便脱落下来。
    推开石门,里面的场景让工作人员欣喜若狂。室内整齐地摆放有石函和许多精美器物,而地面上的积水则清澈见底。
    经过仔细清理后,工作人员初步确定这处建筑遗存是一座佛塔的基址,塔基下有地宫。地宫坐北朝南,砖砌方形,穹隆顶,南壁设石门两扇,门前是拱券甬道。地宫是藏舍利的场所,东、西、北壁均有彩绘壁画,北壁绘有释迦牟尼涅??像,东西壁为戎装乐队。画面祥云轻浮,衣带飘拂。塔基的穹顶上用黑线条勾勒出祥云、花束、凤凰等图案,整个画面融汇出一种祥和气息。
    “可以肯定,这座地宫从未被打开过。我们需要跟上级部门沟通协调,希望你们帮我们看守一下。”刘殿庚对石明胜说。
    “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会把文物看管好,决不会让文物受一点损坏。”石明胜坚定地说。
    工作人员拍照存像后离开了。石明胜和生产队里另外两名社员一起,在地宫外轮流值守。周围村民听到消息后,纷纷前来观看。“那场景就跟庙会似的,特别热闹,大伙儿都想看看身边挖出来啥宝贝。”石明胜说。
    为了确保文物不受损害,当天下午,石明胜带领社员围着地宫搭起棚子。“白天,我们三个人轮流看守,晚上就都住在棚子里守着。”石明胜说,虽说当时已经是寒冬,可他们却总是感觉热血沸腾,浑身充满了力量。
    他们一直坚守到了12月5日晚上。当晚12点左右,博物馆技术人员再次进入地宫,对文物进行一一登记。然后通过手手相传的方式,将文物全部清理运出地宫。
    “一名博物馆工作人员,一名生产队社员,我们十几个人一字排开,从地宫里一直排到外面,将文物一件件地托出来。”石明胜说,“里面有金银器、石刻、瓷器,哪件也不能马虎,都得小心翼翼、轻拿轻放。”
    当天,从这座塔基地宫共出土106件文物,其中银器7件,有塔、棺、瓶等,都采用了银鎏金工艺和錾花手法,有的还用了堆塑技法。玻璃器34件,除一件花口钵外,其余均为瓶。定瓷55件,有碗、盘、杯、瓶、炉、盒、罐、轿、净瓶、法螺等,种类齐全丰富。这些器物的出土,对研究北宋初期以及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提供了一批宝贵的实物资料。
    “当天,文物就被运送到原来的县博物馆陈列,地宫也被封存保护起来。”石明胜说,地宫发现后,他就与文物、与博物馆结下了不解之缘。1971年,石明胜来到县博物馆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
    2006年5月25日,净众院塔基地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净众院塔基地宫,灰瓦红墙,古树掩映,院内的石碑上,无声地讲述着这座地宫古老而神奇的故事。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