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父爱”如山“母爱”深沉

时间:2016-01-08 11:12:31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孙新亮 祖籍黑龙江省北安市的周新和李春梅夫妇2001年来定州打拼,在姐姐开的小饭馆里打工帮忙。当时周新32岁,李春梅31岁,儿子8岁,一家人过得很幸福。2005年10月14日上午,周新在定州火车站附近公厕内看到一个纸箱,纸箱里放着一个用小棉被裹着的婴儿。周围人议论说,这个弃婴有先天性心脏病,是被人捡走之后又放回来的。当时已是深秋时节,晚上气温很低。晚上9点,李春梅对周新说:“这么冷的天,孩子只盖着一个小棉被,如果没有人管,肯定会没命的,咱们把孩子抱回来吧!”“抱回来的时候,孩子已经冻得快不行了,脸和身上都是青紫色的。”看着奄奄一息的孩子,李春梅很是心疼,当即解开衣服,把孩子抱在怀里,用体温去温暖这个小生命。整整两个小时,李春梅一直没有放手,直到孩子的脸色由青泛红,哭出声来,她悬着的心才落了地。后来,两口子给孩子起名叫“周婉婷”。
由于小婉婷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力差,几次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这孩子不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很可能还有智力问题,你们要做好准备。”医生告诉夫妇二人。为给婉婷治病,周新把老家的三间土坯房、一辆拖拉机都卖了,凑够了2万多块钱给孩子治病。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小婉婷终于转危为安。
2006年5月9日,周新和李春梅到市民政局办理收养手续,正式收养了小婉婷。2009年小婉婷长到4岁了,能跑会跳,但不会说话,“无论我们怎么教,她都学不会。到现在,也只能模糊地叫妈妈,连爸爸的音都发不准。”李春梅说。
“婷婷四岁之前,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医院度过的,连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和我们都熟了。孩子太小,我们怕做心脏手术有危险,直到她4岁才做。”周新说,那次心脏手术一共花了8万多元,这让一家刚刚好转的生活又陷入困境,“不过好在手术很成功。”看到孩子的身体越来越好,夫妻二人都很高兴。2010年,夫妻二人在姐姐、姐夫的帮助下,在中山东路租了一间门脸,开了一个小饭馆,生活逐渐稳定下来。
“儿子正读大学,家里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母亲,我们两口子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孩子了。”周新说,每次只要看不到她,夫妻俩就会胡思乱想,生怕孩子出点儿事。2012年出了一次事,“我们找到婷婷时,她正躺在地上哭,脸上还有擦伤,腿也不能动,一动哭得就更厉害。把孩子送到医院,医生说孩子骨折了,需要做手术。”看着疼得直哭却不会表达的女儿,周新和李春梅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从那以后,我们无论去哪儿都带上她,生怕她再出点什么意外。”周新看着小婉婷慈爱地说。
婉婷小时候生病三天不大便,由于太小不能用药,夫妻二人就用掏耳勺一点一点地把大便挖出来;孩子生病住院,夫妻俩就轮班守着她,为了省钱,夫妇二人顿顿只吃一个菜,啃馒头,有一个鸡蛋也留给小婉婷;孩子两岁半了还不会走路,妈妈就拉着孩子的手,一步一步地倒着走,一年后小婉婷终于学会走路了,夫妻俩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夫妻俩真不容易,对婷婷那是真的好。去年,他们把孩子送到特教中心去上学,孩子离不开家人,春梅就跟着孩子一起上了两个月的学。”邻居李玉兰对夫妻俩赞不绝口,“他们夫妇真是让人感动,换作别人恐怕早就坚持不下去了。”“我们收养婷婷后,许多热心人给孩子送衣服,送吃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周新说,为报答这份关爱,夫妇俩与儿子经常去义务献血,一家三口献血达20余次,周新和儿子还是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李春梅经常头疼,到去年6月视力又急剧下降,到市人民医院检查得知头部长了一个脑膜瘤,后到邢台眼科医院检查,结果是“双视力脑神经萎缩”。“医生建议动手术,先摘除瘤子再看眼睛,如果一直拖下去,很可能会造成双眼永久性失明。”夫妇俩虽然知道后果的严重性,但还是用药物维持,因为给婉婷看病花了近40万元,现在家里还有五六万元的外债。“当时,我们都没敢问做手术需要多少钱,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说到这,周新无奈地低下头。妻子视力越来越差,双眼视力仅有0.2。“如果有一天孩子她妈妈完全看不见了,我要照顾老母亲,还要照顾妻子,婷婷可怎么办呢?”周新说,“希望有好心人能够帮我们找个合适的机构来照顾婷婷,让她平安快乐地生活下去。”“别人不知道,这孩子从小到大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罪,她身上手术的刀疤看着就让人心疼。”虽然婉婷不会说话,智力仅有二三岁儿童的水平,但有时候却十分乖巧,妈妈累了,她会给妈妈搬椅子;爸爸打鸡蛋,她就递上筷子;奶奶收拾桌子,她会送上抹布。一对善良的夫妻,一个可怜的孩子,他们本应拥有幸福的生活,只是命运给这家人出了几道“难题”。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