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州农业>>

争分夺秒抢收忙

时间:2015-06-17 14:54:10  来源:  作者:

 
 
    
 
    

“三夏”时节,骄阳似火,我市小麦机收作业由南向北全线展开,3000余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奔忙在麦收一线。广大农民紧紧抓住天气晴好有利时机,抢收抢种―――□本报记者赵子超康荣昊摄影白永民
在息冢镇一望无际的田野里,一台台大型收割机驰骋在金黄的麦浪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饱满的麦粒从脱粒机里喷涌而出,望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农民们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大型农机“唱主角”
在息冢镇流驼庄村方圆几百亩的小麦收割现场,几台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一字排开作战,收割、脱粒一气呵成。眨眼工夫,翻腾的麦浪就变成了金灿灿的麦粒。
说起麦收今昔的变化,快人快语的村民甄红坡说:“我家种了6亩小麦,这要搁在从前,一家人起早贪黑地干五六天才能收完。累点儿倒没啥,就是怕下雨麦子发霉。现在,机械收割省时省力,不到一天就收完了。”说话间,他随手摘下自家麦田里的一穗麦子,乐滋滋地向我们展示着,“你看这麦穗,穗粒多,又饱满,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据悉,随着我市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镰刀麦客早已“下岗”成为历史。目前,我市共有小麦联合收割机1300台、玉米播种机6000台。为全面做好“三夏”工作,农业、农机等相关部门提前准备,对参与“三夏”作业的农机进行全面检修调试,确保农机具以良好状态投入到“三夏”会战中。同时,积极与河南、邯郸等地机手联系,引进小麦收割机800余台,全市参与“三夏”作业的小麦收割机达3000台,基本能满足77.4万亩小麦收割需要。

合作社为麦收“助力”
在农村,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耕地随之转而由老人照料。每到麦收、秋收季节,外出务工的农民不得不放下工作,返乡侍候农活,脏苦累不说,还耽误挣钱。而流驼庄的众源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2500亩,由合作社统一播种、统一收割、统一经营,既帮农民解决了劳动力问题,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麦收期间,合作社帮本村村民收割小麦每亩只收40元,而外来的收割机每亩却是50元。”合作社负责人甄立周说,“平时,我们还提供价格优惠、质量有保障的农药、化肥等农资,为广大农民提供便利和实惠。”
在我市,众源合作社仅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助农增收的一个代表。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552家,注册资金22.6亿元,受益农民15万户。我市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支持和鼓励一批致富能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技术、信息、资金、销售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助推农民增收。

机手演绎新“麦客”
在息冢镇贾村机收现场,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机手李永超。
李永超是息冢镇息冢村人,他做机手已经6年了。为了不给他添麻烦,等他休息喝水的时候,我们才急忙上前采访。
“每年我们两口子都来这里收麦子,跟村民熟悉,也乐意在这干活。”李永超说,“我们两口子分工明确,我负责开收割机,媳妇只负责量地收钱!”说完话,他将收割机开到路边,把金灿灿的麦粒倒入停靠着的农用三轮车中,几位农民便忙着装袋打包,准备把小麦运走晾晒。
在中山大地,正是有了千百位像李永超这样的机械手“麦客”,我市的小麦机收作业才得以顺利进行。

机收也打“环保牌”
在我市的机收一线,收割机不停地吞麦秆、吐麦粒、粉碎秸秆……一系列工作完成后,田野里便留下了整齐划一的麦茬。
据息冢镇党委副书记何立平介绍,以往农民焚烧秸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机器收割后留茬太高。为从源头杜绝焚烧秸秆现象,息冢镇在积极做好组织调拨收割机的同时,与所有参与收割的农机手签订承诺书,确保麦茬高度保持在15公分以下,同时,在收割机作业后的田块,旋耕机紧跟作业。
“今年的小麦收割机全部安装了秸秆粉碎装置,小麦留茬低于15公分,旋耕机及时作业,直接把粉碎后的秸秆和麦茬翻耕入土,这样既能充分做到秸秆还田,又从源头上杜绝了焚烧秸秆现象。”何立平说。息冢镇干部到小麦收割现场宣传秸秆禁烧的意义农民喜收小麦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