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州农业>>

蒜黄是俺们的“黄金条”

时间:2014-12-30 09:45:00  来源:  作者:

―――杨家庄乡大涨村蒜黄种植基地见闻
见习记者佳艺记者杜宪
寒冬季节,许多村因农民歇冬而显得冷冷清清,而被称为“蒜黄村”的杨家庄乡大涨村,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12月20日,记者来到大涨村,刚一入村便嗅到空气中弥漫着蒜黄独有的清香。在一排排遮光封闭式土暖窖里,农民们正忙着收割蒜黄。
走进村民刘建青的蒜黄窖,眼前齐刷刷的是一片“金色”,那水灵灵的蒜黄煞是可爱。“俺家有4个土暖窖,每个窖大约100平方米。蒜黄生长期短,20多天就能收获一茬,每个窖一茬能收割3000斤蒜黄。”说起自己的蒜黄“种植经”,刘建青滔滔不绝,“蒜黄种植从每年农历的八月开始,到来年阳历5月份结束,每个窖能收获七八茬。冬季是蒜黄生长的旺季,忙的时候就雇临近村的妇女,她们上午干四、五个小时,能挣三四十块钱!现在,蒜黄的批发价每斤2.4元。你瞧,我手里的这三扎蒜黄就值二、三十块儿钱哩!”
蒜黄产销两旺的季节,忙的可不只是菜农们。在村里的市美缘蔬菜专业合作社,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来自长沙、武汉、郑州、北京、石家庄等地的货车进进出出,工人们忙着把鲜亮娇嫩的蒜黄码平、捆扎、加冰、装箱、过磅等。经过这一系列步骤,叶片鹅黄、嫩茎洁白的蒜黄被搬上了一辆辆大货车,运往全国各地。
在合作社的包装车间,村委会主任王红立正向一位山东的客商介绍蒜黄的种植史。原来,小涨村的菜农们经多年的摸索实践,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掌握了用土暖窖生产蒜黄的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全村400多户村民种植蒜黄的达90%以上,村里建有1600多个土暖窖,占地300多亩,蒜黄种植成为全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在蒜黄生产过程中,我们不打药、不施肥,仅用地下水浇灌,因此生产的绝对是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为了保证质量,我们还从源头抓起,自己种植无公害大蒜。”王红立说,“我们这儿的蒜黄色泽鲜亮,茎粗叶肥,口感脆嫩,营养丰富,因此销路特别好。今年,我们还新开辟了九江市场。每天从凌晨3点开始,蒜黄收购站就车来车往了。”
有技术,有规模,还要懂市场。为了解决往年菜贱伤农的问题,村“两委”班子开动脑筋,研究如何能帮助农民科学预测蔬菜市场,确保他们稳步增收。经过研究,最终决定成立一个专业技术合作社,让农民抱团闯市场,最大限度地提高蒜黄产业的抗风险能力。2011年5月19日,定州市美缘蔬菜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如今,大涨村每天蒜黄输出量达十几万斤,而专业合作社的输出量占全村近一半份额。
合作社让菜农们抱成一团,开辟了“集体作战”法,实现了蒜黄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衔接,提升了蒜黄产业的经营水平和竞争力,让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在市美缘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周边的小涨村、大渡河、八里店等村的蒜黄产业也迅猛发展。合作社会员刘少辉说:“合作社负责联系客户,每年蒜黄生产季节,全国各地的客商络绎不绝。自从参加了合作社,再也不用开车跑几百里路去外地卖菜了。而且,卖的价钱也不错,合作社让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了,俺村每年都会新添20多辆机动三轮车和小轿车!”
蒜黄产业富了农民,乐了农家。在村口的交易市场,村党支部书记刘光军也是满脸喜悦。他说:“我们村的蒜黄已经通过了无公害认证,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一条原料运输、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蒜黄产业链。还建立起‘农户+基地+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安置农村闲散劳动力1000多人。尽管今年大蒜行情一路上涨,但由于合作社提早准备,购入蒜头价格较低,给广大社员带来了较大的利润空间。下一步,合作社要注册自己的品牌商标,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销路,让大涨村暖窖蒜黄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农民的‘黄金条’。”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