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丽乡村>>

文明风尚润泽乡村

时间:2016-06-16 09:40:14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程文昭赵子超
夜幕刚刚降临,东亭镇翟城村村委会院内的广场上,欢快的鼓乐声吸引了众多文艺爱好者,跳跳广场舞,唱唱歌……富裕起来的村民,尽情陶醉在欢乐的气氛里。
翟城,是一个有着厚重历史和鲜活故事的村庄。“我们村有‘中国最早的农民合作社’,还曾创建过全国最早的村级‘女子师范’。”村党支部副书记米锁忠说,“你看,现在村里的东、西、南、北四街以及秦街,那时候就称为仁、义、礼、智、信街。”
这段厚重而传奇般的历史,源于一个叫米迪刚的乡绅。1914年,海外求学归来的米迪刚,在其父提出“力倡新学,发展教育”及村治规划的基础上,引领全体村民创办“爱国会”,设立阅报栏、图书馆,打砖井、修路、推广铁制水车,制定乡规民约,使村民“吉凶相问,患难相助”。1926年,米迪刚邀请晏阳初领导的“平教会”组织来翟城,在村西80亩官地上创办实验场,试种粮食优良品种;养殖优良肉猪;办夜校,扫除村民文盲。翟城,就这样成为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实践”的起点。
时至今日,翟城村村委会白色的影背墙上,赫然写着晏阳初当时留下的《九大信条》。“晏阳初在我们村里搞平民教育,这是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米锁忠介绍说,正是由于先辈们积极发展平民教育,村民都非常重视教育,村民识字率高,即使是已经八九十岁的老人,基本上也都识字。
村委会大院里,有一个宽敞的戏台。戏台约330平方米,大幕、化妆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戏台也有年头了。你可别小看它,现在这是村里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米锁忠说,每逢年节、庙会或是冬季农闲的时候,村里都会组织文艺演出,节目大多是村民自编自导的,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深受群众喜爱。仅去年一年,在这里登台表演的村民就达300多人。
“村里每个小组都有文艺队,有的还不止一个。腰鼓队、旱船队、锣鼓队、秧歌队……文艺爱好者更是数不胜数。”村里的文艺骨干韩祝民说,为了方便村民娱乐,村里还专门安装了路灯,购置了音箱等设备。
韩祝民话音未落,一阵阵优美悦耳的音乐声从晏阳初活动中心传来。走进活动中心,墙上挂满了村民演出时的照片,室内电子琴、小鼓、锣等乐器摆放有序,几个村民正在排练。“我们没事就会来这里排演节目,吹拉弹唱,乐呵乐呵!”60多岁的村民佟树坤告诉记者,在翟城村,很少有打架、赌博的。平时,大伙忙着挣钱,闲下来的时候,就聚在一起唱唱跳跳,既锻炼身体,又放松心情。
台上是熟悉的面孔,演的是身边事,听到的是熟悉的乡音。群众不光是文化的受惠者和享受者,更是文化的主人翁和创造者。“村里的翟城小学,原来叫‘育才学校’,这名字还是晏阳初取的呢。”米锁忠说,村里计划在当年的旧址上,建一座晏阳初展览馆,恢复当初的女子学校和晏阳初平民教育实验场,从而把晏阳初和米迪刚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平教精神发扬光大,传承发扬“诚信处世”、“诗书育人”、“忠孝传家”的文明乡风。
今年村里对垃圾投放点进行了规范和彻底清理,下一步将更新道路两旁的树木,重新种植绿化带,让群众的生活环境更美好。米锁忠说:“我们依托毗邻黄家葡萄酒庄和东胜生态园的有利位置,决定发掘平民教育资源,发展以平教文化为主,以垂钓、采摘、农家院等为辅的生态旅游,通过科学规划建设,让翟城村越变越美,让百姓生活越来越幸福。”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