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州要闻>>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发展更趋协调

时间:2018-11-07 08:36:30  来源:  作者: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发展更趋协调
———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1978-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

1978-1986年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变化

1987-1994年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定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我市始终把结构调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推进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改善,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市致力于在经济发展中优化产业结构,全市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优化,特别是“十二五”后期以来,在国家一系列产业升级、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政策推进下,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完善,由“一二三”向“二一三”再到“二三一”,逐渐向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6年)第一产业迅速发展。1978年,三次产业产业比为51.1:26.9:22.0,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经济飞速发展,这一阶段,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26.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由1978年的51.1%上升到1986年的64.9%,八年间上升了13.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为64.9:18.3:16.8。相应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所占比重均有所减少。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6%,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26.9%下降至1986年的18.3%,下降8.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由1978年的22.0%降至1986年的16.8%,下降5.2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1987年-1994年)第一产业占比下降,第二产业发展较快。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心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在保证农业经济的同时,工业生产日益发展起来。从1987年开始,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开始下降,占比从1987年的61.9%降到1994年的44.6%,下降了17.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17.7%上升到38.3%,提高了2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5%下降到17.1%,下降3.4个百分点,1994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为44.6:38.3:17.1,产业格局正在向二一三转变。
       第三阶段(1995-2000年)一产比重继续下降,二产比重平稳发展,三产比重逐渐提高。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讲话,全面进入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继续保持下降趋势,由1995年的50%下降到42.7%,下降了7.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平稳增长,年均增长9.6%,占比略有浮动,由1995年的34.2%下降到33.1%,下降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年均增长20.2%,占比逐步提高,由1995年的15.8%上升到24.2%,提高8.4个百分点。
       第四阶段(2001-2006)一产占比迅速下降,二产占比快速提高并超过一产,产业结构完成向“二一三”的转变。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从43%下降到30.7%,下降了1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31.2%猛增至48.2%,上升了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5.8%下降至21.1%,下降了4.7个百分点。2004年,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7.3:41.4:21.3,完成向“二一三”的转变。
       第五阶段(2007-201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工业的迅速发展势头开始减缓。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31.6%下降至23.6%,下降了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3%升至49.4%,10年间仅上升了2.1个百分点。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温饱问题已不再困扰人们,生产型和服务型需求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旅游、文化、健身等产业不断趋热。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定州主动引导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呈现重大变化,经济增长实现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三产比重由21.1%上升至27%,上升5.9个百分点,2017年,定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比变为23.6:49.4:27.0,产业结构完成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形成二三产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1985-2017年主要年份居民收入比

1995-2000年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变化

2001-2006年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变化

2007-2017年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变化

1978-2017年主要年份城镇化率
       二、城乡结构更加协调
  (一)城镇化稳步推进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40年来,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推动下,城乡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化水平较低,2017年末,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71%,比2003年末上升18.21个百分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2017年末,我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36.37%,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到15.34个百分点。
       乡村发展日新月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逐步推进。“三农”问题是国家一直关注的大事,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等系列活动的开展,极大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末,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30.13辆,智能手机291.62部,电脑42.73台,电冰箱106.38台,洗衣机108.03台,彩电143.29台,空调101.09台,农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017年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3.3万人。
      (二)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都大幅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历了满足温饱到追求生活质量的过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出台各种惠农富农政策,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1:1,之后,随着城镇改革开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并于1994年达到峰值2.19:1,2013年后,中央相继出台统筹城乡、脱贫攻坚、供给侧改革等政策,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缩小,至2017年缩小至1.88:1。
       三、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民营经济在40年里得到极大发展,2017年末,民营经济增加值229.2亿元,比2006年增加164.1亿元,年均增长12.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64.8%,比2006年提高2.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缴税金22.1亿元,是2006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19.5%;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58.2%,比2006年提高18.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经济中充满活力的组成部分。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更大进展。(市统计局供稿)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